WFU
前陣子去日本和韓國最常溜達的點就是便利商店了,一天進出兩三次都是基本,就算肚子不餓也會去鮮食櫃那邊吹吹冰箱冷氣、看看有什麼好吃的小東西,發現鮪魚美乃滋飯糰真的到處能見,和月亮一樣你人在哪鮪魚飯糰就會在哪。

於是趁著這次旅行來吃吃看同樣都是7-11推出的鮪魚飯糰,會因為地方不同吃起來也會有所不同嗎?韓國和日本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和台灣的規定也有些差異,在國外時該怎麼看懂這些營養標示呢?我也會一起在這篇邊開箱邊說明,吃飯糰也讀懂飯糰!

Outline:



日本便利商店飯糰的起源

日本約在1970年代便利商店開始發展,當時雖然櫃台旁的玻璃櫃有陳列飯糰但幾乎沒什麼人注意到,一天大概只能賣出2-3個,以那個年代的飲食習慣來說,飯糰是在家裡「製作」的食物而不是在店裡「購買」的東西。

飯糰崛起的原因1:飯糰的包裝方式

直接包著飯的海苔會吸附米飯的溼氣變得軟爛,1978年7-11推出了將米飯和海苔以薄膜分開的手卷飯糰(手巻きおにぎり),這種包裝能夠保持海苔的酥脆,也為飯糰的販售型態與食用方式帶來了新革命,便利商店逐漸將「飯糰就是在便利商店買的東西」這種文化慢慢滲透進國民的生活之中。

飯糰崛起的原因2:鮪魚美乃滋飯糰

1983年7-11起初以シーチキンマヨネーズ(海底雞美乃滋)作為鮪魚美乃滋飯糰的名稱初次登場,一推出便大受歡迎,據說鮪魚美乃滋口味的研發靈感是來自於專案負責人當時還在小學的兒子把美乃滋淋在飯上的吃法,從此開啟了飯糰餡料多樣化潮流。
➜完整來源:おにぎりの絶対王者「ツナマヨ」誕生秘話


韓國&台灣便利商店飯糰發展

韓國7-11自1991年領先全家(FamilyMart)及GS25販售飯糰,但一開始很少人知道便利商店有賣飯糰,加上以當時的物價來說定價落在900-1000是偏高的,銷售狀況並沒有很好,直到2001年韓國7-11開始在電視上投放廣告,並將售價降到700,整體的銷售才明顯的大幅上升。
➜完整來源:KBS WORLD-第138話 コンビニおにぎり、韓国で20年!

台灣7-11則是在1994年開始銷售飯糰,打破了台灣人習慣吃熱飯糰的習慣,並且在1997年以「御飯糰」這個品牌亮相,今年也大力的宣傳御飯糰30週年推了一些行銷活動。
我沒有找到冷藏飯糰剛在台灣上市是否有遇到市場不願意接受的狀況,看似在發展一開始就滿順利的😆成功打破了台灣人吃傳統型飯糰的習慣。


實際食用心得

飯糰保存不易只能在當地食用,雖然盡可能的在短時間內一次吃了三個不同國家的鮪魚美乃滋飯糰,但還是會因為時間上的落差對口味的記憶會有點模糊,可能沒辦法像別篇比較文一樣把三者之間的差異寫得很清楚,僅能表描述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

韓國7-11鮪魚美乃滋飯糰(참치마요)

■ 售價 ₩1,100
韓國的飯糰包裝其實很難辨識口味,加上並不是每個飯糰標籤上都會標註英文,對外國人來說購買的難度滿高的。今年4月份首度踏進CU買飯糰就卡在冰箱前面滿久的,後來就選擇買了上面有畫隻魚的圖樣。
韓國的海苔比較薄透且有刷上香油的海苔,沒想到鮪魚美乃滋飯糰的海苔也是呢!我覺得這樣的搭配很香還不錯吃,韓味十足😋不過包裝會稍微油油的。


日本7-11鮪魚美乃滋飯糰(ツナマヨネーズ)

■ 售價 ¥167(稅込)
在日本最後一天才買的,但當天晚上我實在吃不太下只能冰在冰箱中,本來已經做好吃硬飯的準備,沒想到一口咬下去驚為天人,飯竟然完全不硬,仍然很Q彈!這真的非常神奇!
美乃滋的味道偏酸,因為我退冰有點久才吃😆很怕吃到壞掉的飯糰,實際上日本的美乃滋味道本來就會比台灣來的較酸。


台灣7-11雙蔬鮪魚飯糰

■ 售價 $30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鮪魚飯糰默默地變成雙蔬鮪魚,除了原物料價格上漲的原因需要增添其他東西來填補比較現實層面的因素以外,台灣人的口味是不是也比較偏向「有口感」的食物?像是日本章魚燒比較偏軟爛,但到台灣改良後皮會變得很酥脆Q彈。
剛打開的時候就有聞到洋蔥的香氣,我很喜歡,這是日本和韓國飯糰沒有的特別味道。


營養標示

鮪魚美乃滋飯糰營養標示

每份 韓國
참치마요
日本
ツナマヨネーズ
台灣
鮪魚雙蔬
熱量
265 大卡 259 大卡 240 大卡
蛋白質 6 公克 5.1 公克 5.2 公克
脂肪 10 公克 10.7 公克 7.2 公克
 反式脂肪 0.5 公克 (非強制標示) 0 公克
 飽和脂肪 2.3 公克 (非強制標示) 1.0 公克
 膽固醇 10 毫克 (非強制標示) (非強制標示)
碳水化合物 38 公克 36.5 公克 38.5 公克
 糖 1 公克 (↓糖質) 0 公克
 糖質 (↑糖) 34.6 公克 (↑糖)
 膳食纖維 (非強制標示) 1.9 公克
(非強制標示)
(非強制標示)
410 毫克 ≒472 毫克
(↓食鹽相當量)
344 毫克
食塩相当量 (↑鈉) 1.2 公克 (↑鈉)
必須標示的項目除了熱量和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以外,其餘標示會依照各國重視的健康問題來制定。例如對比台灣的八大項必須標示,韓國的必須標示多了一項膽固醇,而日本只有五大項,糖和鈉的標示方式也和台韓不同以糖質和食塩相当量來標示。


標示項目翻譯表

韓文 日文 中文
열량
熱量 熱量
단백질 たんぱく質 蛋白質
지방 脂質 脂肪
트랜스지방 トランス脂肪酸
(非強制標示)
反式脂肪
포화지방 飽和脂肪酸
(非強制標示)
飽和脂肪
콜레스테롤 コレステロール
(非強制標示)
膽固醇
(非強制標示)
탄수화물
炭水化物 碳水化合物
당류 (↓日本標示糖質)
(↑韓國標示為糖) 糖質 (↑台灣標示為糖)
식이섬유
(非強制標示)
食物纖維
(非強制標示)
膳食纖維
(非強制標示)
나트륨
ナトリウム
(↑韓國標示為鈉) 食塩相当量 (↑台灣標示為鈉)


碳水化合物(醣)/糖/糖質/膳食纖維

碳水化合物又稱為醣類(酉部醣),我們熟知的米飯、麵條、麵包、地瓜等等都算是碳水化合物比例比較高的食物,那營養標示中的「糖」和「糖質」又是什麼呢?

碳水化合物依照單醣的分子數量以單醣、雙醣、寡醣、多醣來分類,台灣營養標示「糖」標示指的是升糖指數較高的單醣和雙醣,而日本營養標示的「糖質」則是包含了單醣、雙醣、寡醣和多醣。

膳食纖維也算是碳水化合物中的一種營養素,營養標示會將膳食纖維放在碳水化合物之下,但因為人體缺乏了可以將它分解的酵素不會被人體吸收,也不會獲得任何熱量,在食品標示法中屬於非強制標示的項目。


脂肪/反式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

除了日本,台灣和韓國針對脂肪的部分有要求須標示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特別是韓國有要求多加一項膽「膽固醇」。

依照脂肪的分子結構不同可以分為: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

由於不飽和脂肪中雙鍵的碳=碳不能轉化成膽固醇,因此才會推從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會更健康,然而在攝取不飽和脂肪酸時需要特別留意「反式脂肪」也算是不飽和脂肪的一種,而反式脂肪酸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天然來源,通常是反芻動物體內自然合成,例如牛肉、羊肉、牛奶等都會有含量非常少的反式脂肪;另一種則是為了穩定奶油品質、延長保存期限,以部分氫化產生反式結構變成反式脂肪,這樣的人造奶油食用過多會增加人體中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LDL)的數量,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鈉和食塩相当量

食鹽相當量之前在明治奶粉的文章提及過,日本不外乎是醃漬物、味噌這些高鹽分的食品,因此相當在意國人的鹽分攝取量,鈉含量以更直觀的「食塩相当量」來標示
鈉和食鹽兩者換算可以直接套用公式:鈉(mg)×2.54÷1000=食鹽相當量(g)
➜延伸閱讀:育兒∥明治奶粉1-3歲台灣vs日本境內版・新配方營養成分比較


結語

這篇我原訂9月中想直接發佈食用心得,突然發現有很多有趣的小細節可以分享,於是越寫越多現在才正式上線。

五年前有寫過一篇台日韓可樂的差異,當時只是發現這個議題很好玩讓公司的同事來做盲測,漸漸覺得探討全球連鎖品牌在地化經營這類主題很有趣,例如這篇討論的主角7-11,亦或是麥當勞和無印良品等等,雖然乍看之下他們販售的商品類型在各地差不多,但是依照當地國民的消費習慣與策略等等部分內容會漸漸演變為當地獨一無二的型態,透過這些小小的東西可以簡單快速了解到當地大眾的喜好我覺得滿有意思的,你們覺得呢?

一開始我是計畫寫鮭魚飯糰,因為我真的超愛吃鮭魚的,不過實際走訪韓國和日本發現鮭魚飯糰的選擇並沒有那麼多,特別是韓國幾乎看不到鮭魚飯糰的身影。後來在《飯糰經營學》這本書才知道原來鮭魚飯糰在韓國的接受度不高,雖然書本的出版日期是2017年距離現在快十年的時間,至今仍然是鮪魚美乃滋飯糰長年稱霸銷售排行榜,真是太神奇了。
➜延伸閱讀:生活∥不同國家可口可樂喝起來不一樣!台、日、韓實際盲測
➜延伸閱讀:超商∥全家鮪魚飯糰vs植覺生活蔬食鮪魚飯糰

0 留言